我收到了一封信,是關於書籍介紹,標題是這麼寫的。

對一個大班小孩來說,該如何讓她理解「嘲笑」對別人的傷害?

書名:《大鯨魚瑪莉蓮》
書籍介紹:
瑪莉蓮不喜歡游泳課,因為她覺得自己的身材好圓、好胖,每次她一跳進水裡,就會濺起巨大的水花。其他人看了,都會大聲嘲笑她:「瑪莉蓮是大鯨魚!」同學們的嘲笑讓她覺得很難過。
有一天,教練告訴她:「如果你試著想像自己的身體很輕,你就會游得很好。因為,有時候,我們的想法會決定我們成為什麼樣的人。」瑪莉蓮決定試試看,她想像自己是大巨人,是袋鼠,是小兔子,是火箭,結果……真的出現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呢!!

我很喜歡看書,我的父親因為家境清寒,念到國中畢業後就輟學開始賺錢養家。
對知識的渴求卻不曾減弱,印象中,吃完晚餐父親總是把我們幾個小毛頭帶到外頭乘涼,
帶我們念詩經、四書,吹著海風的夜晚,是我們的親子共讀時間。

當我開始上小學,晚上父親會帶我們到圖書館去,
為我和哥哥借了圖畫書,父親則是參加圖書館附設的吟詩班、書法課。
閱讀的習慣,在父親每天和我們的親子相處時間,一點一滴的建立起來。

我記得,上小學三年級的暑假,父親幫我辦了借書證,
下午就由哥哥帶著我去圖書館借書。

雖然我不是一個很會念書的孩子,但是喜歡閱讀卻是我父親所給我的最大的禮物。

記得在補習班當班導師的時候,每天都會撥電話跟班上的孩子爸媽連絡學習的進度與情形。
把孩子送到補習班的父母,對補習班所抱持的期待總是比正規教育來得高。
『就是學校教不會聽不懂才要送來補習班』這句話幾乎是爸媽一開口就會說的共同台詞。
『老師,XX在家就是不念書,我和爸爸下了班很累看電視休息,叫他去看書,也不聽,非要跟我們一起看電視到很晚才要.....』電話裡的媽媽焦急憂心的說著,卻把我的記憶拉到兒時爸爸帶我們閱讀的那一段時光。

對TT,我知道我能為她做的並不多,
父親給我那珍貴的兒時記憶與喜愛閱讀的習慣,我希望她也能擁有。

近來,看到關心掛念的櫻娟姐與欣宜blog,有一篇這樣的文章。
請不要叫她白癡,她是我的心肝寶貝。

還有,我的安琪寶貝,所遭遇的。
夠了就是夠了。

也許是一句話,也許是一個眼光,說的人說了就沒事了,但是那聽的承受的人呢?
耶穌說:
入口的不能污穢人、出口的乃能污穢人。
豈不知凡入口的、是運到肚子裏、又落在茅廁裏麼。惟獨出口的、是從心裏發出來的、這纔污穢人。

我看到自己所關心的寶貝們,他們所遭遇的,他們所忍受的,還有那些委屈的眼淚。
其實真的很生氣。
真的很生氣,但是,卻不知道如何幫助他們?
我沒有辦法去堵住那嘴,
如果那些出口的話是來自無知,缺乏同理心的父母,
那麼他們的下一代會從父母身上學到甚麼呢?

我想閱讀是能夠給孩子最大的幫助吧。
也祈求,上帝能幫助那些,出口誣衊人的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T家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3) 人氣()